今天是: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富于创新精神,面向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紧跟现代科技发展步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查阅本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熟练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三) 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能胜任土木工程的教学、科研、设计、管理、咨询等技术工作。

二、培养规格及质量标准

(一)具备基本的学术素养,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工具性知识,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文献检索、行业规范等。

(二)具备基本的学术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从事基本科学研究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其他写作和计算机应用及外语应用能力等。

(三)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具备学术自律意识。

(四)具备土木工程学科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

(五)学位论文应达到土木工程学科规范性要求和质量要求。

三、学科研究方向

(一) 结构随机分析与优化控制

1.结构减震与振动控制

2.结构抗风抗震理论及应用

3.大型复杂结构振动控制优化设计方法

(二)现代预应力结构及智能建造

1.现代预应力结构

2.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3.复合材料与新型结构

4.工程结构智能建造

(三)地基基础工程及岩土稳定控制与应用

1.地基基础工程

2.加筋土技术及加筋结构

3.边坡稳定与岩土支护

4.特殊土的基本性质研究

(四) 新型建筑材料与工程应用

1.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2.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3.特种水泥的研究与绿色制成技术

4.绿色建筑技术

四、学习年限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1年,正式开题报告通过后的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延长修业期的研究生学习年限不超过五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

五、培养方式

(一)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与学院(或课题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导师和集体的积极性;研究生入学1个月内确定导师,导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生共同制定课程学习计划,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须报研究生处和所在学院备案。

(二)坚持课堂讲授和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坚持课程学习和科研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既要深入掌握本专业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又要培养具有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四)重点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每位硕士研究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新观点、新思路,以引起学术讨论和研究。硕士研究生的独立见解和创造性应作为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分由课程学习学分与必修实践环节学分两部分组成。

(一)学分组成

总学分

课程学习29.5学分

必修实践环节6学分

必修课

选修课

文献阅读

学术活动

劳动教育

教学实践

或专业实践

35.5

24.5

5

1

1

2

2

(二)课程设置

本学科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和补修课三类。学位课包括学位公共课(4门,7学分)、学位基础课(5门,11.5学分)、学位专业课(2~3门,6学分);非学位课(选修课)5学分。除政治理论课外,其余课程以16学时折算成1学分。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应补修至少2门本学科本科生的必修课,补修课不记学分,但有科目和成绩要求,应补修而未补修或者补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研究生课程成绩按百分制计,60分及以上为合格,其中,学位课程必须达到75分及以上方可申请硕士学位。

七、必修实践环节

加强必修实践环节训练,是提高硕士研究生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必修实践环节包括文献阅读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劳动教育课程2学分、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2学分。

(一)文献阅读(1学分)

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工作前需完成本学科专业相关领域的中、外文情报资料的检索及收集整理工作,阅读与本人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50篇(部)以上,完成5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必须是经过导师同意并经过论证,应在所在院(系)专门安排的会议上提出报告,广泛征求意见。第三学期第15周研究生提交报告,指导教师评阅合格后,记1学分。

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导师应对研究生阅读经典文献和期刊前言文献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

(二)学术活动(1学分)

学术活动是为了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而设置的,学术活动应考虑学科间的交叉和信息量的宽度。每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6次以上(其中2次为跨二级学科)学术报告会,并作1次学术报告(开题报告除外),并填写学术活动表格交导师考核,合格者记1学分。

(三)劳动教育课程(2学分)

劳动教育是为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培养研究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奋斗精神和诚信品质,以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相关工作,合格者计2学分。

(四)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2学分)

专业实践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的必要环节。可以结合专业进行教学实践、实验或实习等。教学实践内容可包括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等直接面对学生的教学工作。专业实践可包含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及专业实习单位实践等,专业实习单位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主。研究生第三学期末须提交实践报告或实习报告,导师须给出书面评语及成绩,合格者记2学分。。

研究生入校第二学期期末须提交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计划,中期综合考核时须提交实践报告,交导师考核。导师须给出书面评语及成绩。

八、开题报告

在学位论文工作前,阅读与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40篇(部)以上,完成4000字以上的开题报告。学位论文选题必须经导师同意并经过论证,在学院安排的开题报告考核会议提出报告,研究生完成开题报告后,最终由指导老师考核并提出意见。

九、中期考核

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的中期考核筛选,考核内容包括所修课程和科学研究两个方面。考核时间安排在第三学期末进行。

中期考核成绩评定分为4个等级:1.优秀;2.合格;3.暂缓通过(学院书面警告,提出具体要求限期整改);4.不合格(政治或业务不合格,退学,作肄业处理)。优秀率原则上不高于10%。首次参加中期综合考核成绩获优秀等级者,可直接获得当年学校一等学业奖学金资格。

十、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结束前,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力求与导师的科研挂钩,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先进性。硕士研究生至少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论文正文部分一般应达到3万字以上。

研究生答辩前至少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署名华体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官网,为第一单位发表一篇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毕业时需出示论文原件或录用通知书方可领取学位证。

学位论文送审合格者,方可参加论文答辩。正式答辩前组织研究生进行论文预答辩。

十一、课程设置表(见附表)

十二、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见附录)

附表:土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课程

子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理论

学时

实验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学位

公共课

7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0

1

考试

必修

英语

3

48

0

1

考试

必修

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

1

16

0

1

考查

必修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0

1

考试

必修

学位

基础课

11.5学分

数值计算方法

2.5

40

0

1

考试

必修

有限元方法

3

48

0

2

考查

必修

弹塑性力学

2

32

0

1

考试

必修

专业英语与科技论文写作

2

32

0

1

考试

必修

创新创业基础课

2

32

0

1

考试

必修

学位

专业课

6学分

高等钢筋混凝土基本理论

3

48

0

1

考试


高等结构动力学

2

32

0

1

考试


高等钢结构理论

2

32

0

2

考试


高等土力学

3

48

0

1

考试


土工测试理论与技术

3

24

24

1

考试


土木工程复合材料

3

48

0

1

考查


专业

选修课

5学分

结构振动控制

2

32

0

2

考查

限选1门

高等桥梁结构理论

2

32

0

2

考试

材料制备及测试技术

2

26

6

2

考试

现代预应力砼结构

2

32

0

2

考试

土动力学

2

32

0

2

考试

高等绿色建筑技术

2

32

0

1

考查

高层结构分析

2

32

0

2

考查


工程结构试验理论与技术

2

32

0

1

考试


纤维复合材料工程结构理论

2

32

0

2

考查


结构非线性分析

2

26

6

2

考查


建筑数值模拟技术

2

32

0

2

考查


建筑防灾技术

2

32

0

2

考试


地基处理与基坑工程

2

29

3

2

考试


边坡工程

2

28

4

2

考查


随机振动理论

2

32

0

2

考试


抗震结构理论

2

32

0

2

考查


结构加固理论

2

32


2

考查


建筑信息技术

2

32


2

考查


桥梁结构动力分析

2

32

0

2

考试


材料物理

2

28

4

2

考查


结构非破损检测技术

2

32

0

2

考查


MATLAB原理与工程应用

2

21

11

1

考试


公共选修课

研究生人文素质理论

1

16

0

1

考查

必选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研究生需补修至少2门本学科本科生的必修课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32


1



结构力学


32


1



基础工程


32


1



土木工程材料


32


1



必修实践环节

6学分

文献阅读

1





必修

学术报告

1





必修

劳动教育课程

2





必修

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

2





必修

附录: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

(1)推荐阅读书目

研究方向1:结构随机分析与优化控制研究方向

[1]Hemat Ali Esmaeili, Mehran Khaki, Morteza Abbasi. Dynamic stability of nanocomposite Mindlin pipes conveying pulsating fluid flow subjected to magnetic field[J].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2018,67(1):21-31.

[2]J. Li, J.B. Chen. Stochastic Dynamics of Structures[M]. Singapore: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9.

[3]Christopoulos C.,, A. Filiatrault. Principle of passive supplemental damping and seismic isolation[M]. Pavia,Italy: IUSS Press, 2006.

[4]Chu SY, Soong T. T., Reinhorn AM. Active,Hybrid and Semi-Active Structural Control[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5.

[5]T. Chang. Seismic response of structures with added viscoelastic dampers[D]: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2002.

[6]Yong JM, Zhou XY. Stochastic Controls:Hamiltonian Systems and HJB Equation[M]. New York: Springer, 1999.

[7]Podlubny I. Fra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Mathematic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Inc.,, 1999.

[8]C. Fan. Seismic analysis, behavior, and retrofit of nonductil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buildings with viscoelastic dampers[D].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Lehigh University; 1999.

[9]Melchers R E. structural reliability:analysis and prediction [M]. New York john wiley, 1999. 64-131 p.

[10]Soong T. T., Dargush G.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M].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7.

[11]T. T. SOONG, G. F. DARGUSH. Principle of passive supplemental damping and seismic isolation[M]. England:: John wiley andItd, 1997.

[12]Bowman AW, Azzalini A. Applied Smooothing Techniques for Data Analys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3]Athans M., faln P. Optimal Control: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M]. New York: McGraw Hill, 1996.

[14]Lewsi FL, Syrmos VL. Optimal Control[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5.

[15]Kaimal JC, Finnigan JJ. Atmosphere Boundary Layer Flows:Their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6]Grigorin M. Soong T. T. Random Vibration Mechanical And Structural Systems[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93.

[17]R.W. Clough, J. Penzien. Dynamics of Structures.2nd edition.[M]. New York: McGraw Hill, 1993.

[18]N. Makris.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viscous dampers in applications of seismic and vibration isolation[D]: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1992.

[19]Ghanem R, P. D. Spanos. Stochastic Finite Elements:A Spectral Approach[M]. Berlin: Springer, 1991.

[20]W.L. Brogan. Modern Control Theory[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91.

[21]陈政清.工程结构的风致振动、稳定与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22]腾军.结构随机振动理论、技术和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3]周云.粘弹性阻尼减震结构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4]李杰.结构工程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M].上海:同济大学, 2006. 546-475 p.

[25]胡聿贤.地震工程学(第二版)[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6.

[26]李瑞遐编.应用微分方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27]李宏男,李忠献.结构振动与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8]朱位秋.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HAmilitonian理论体系框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9]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0]欧进平,王光远.结构随机振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1]廖伯瑜,周新民,君志宏.现代机械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 建模、分析、仿真、修改、控制、优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2]张义同.热粘弹性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33]廖振鹏.工程波动理论导论 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34]李国强,李杰.工程结构动力检测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546-475 p.

[35]方同,薛璞.振动理论及应用[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36]朱位秋.随机振动[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37]刘延柱,陈文良,陈立群.振动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8]李宏男.结构多维抗震理论与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39]周福霖.工程结构减震控制[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7.

[40]武田寿一(日)主编,纪晓惠等译.建筑物隔震防振与控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41]王肇民.高耸结构振动控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p. 546-475.

[42]周光泉,刘孝敏.粘弹性理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

[43]廖振鹏.工程波动理论导论[M].北京:高教出版社, 1996.

[44]李杰.随机结构系统-分析与建模[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546-475 p.

[45]李宏男.建筑抗震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46]方同.工程随机振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5.

[47]龚思礼.建筑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48]张国镇,黄震兴,苏晴茂,李森枂.结构耗能减振控制及隔震设计[M].台北:全华科技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3.

[49]唐家祥,刘再华.建筑结构基础隔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50]曹宏李桂青,李秋胜.结构动力可靠性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3.

[51]朱位秋.随机振动[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52]瞿伟廉.高层建筑及高耸结构的风振控制设计[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1.

[53]刘棣华.粘弹性阻尼减振降噪技术[M].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0.

[54]袁新鼎,费景高,刘德贵.刚性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55]俞载道,曹国敖.随机振动理论及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6. p. 546-475.

[56]李桂青.抗震结构计算理论和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5.

[57]王光远.应用分析动力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58]王光远.建筑结构的振动[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8.

研究方向2:现代预应力结构及智能建造

必修

[1]过镇海.钢筋混凝土原理(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陈绍蕃.钢结构设计原理(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3]陈明祥.弹塑性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刘晶波.结构动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李宏男.地震工程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选修

[1]江见鲸.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王玉镯. ABAQUS结构工程分析及实例详解[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赵望达.土木工程测试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研究方向3:地基基础工程及岩土稳定控制与应用

[1]黄文熙.土的工程性质[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83.

[2]胡中雄.土力学与环境土工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李广信.高等土力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4]钱家欢,殷宗泽.土工原理与计算(第2版)[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5]殷宗泽.土工原理[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6]李广信.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2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7]苗国航.岩土工程纵横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8]沈扬.土力学原理十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9]顾宝和.岩土工程典型案例述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0]郑颖人,孔亮.岩土塑性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1]李广信.土力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2]周景星,李广信.基础工程(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3]费康,张建伟. ABAQUS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14]工程地质手册编委.工程地质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15]龚晓南.岩土工程变形控制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16]龚晓南.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17]龚晓南.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第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18.

[18]龚晓南.地基处理手册(第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9]龚晓南.桩基础(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0]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工程实践中的土力学> 3rd Edition by Karl Terzaghi,1996.

[21]Fundamentals of soil behavior<土的基础特性> 3rd Edition by James K. Mitchell and Kenichi Soga, 2005.

[22]The Mechanics of Soils: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土力学-临界状态土力学引论> by Atkinson,1978.

[23]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materials: Recent Investigations and Prospects<岩土材料的变形特征——近期研究与展望> by H. Di Benedetto, T. Doanh, H. Geoffroy & C. Sauzéat, 2003.

[24]Geotechnical Slope Analysis <岩土边坡分析> 1st Edition by Robin Chowdhury 2009.

[25]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 <土材料科学基础> 8th Edition by Henry D. Foth.

[26]Advanced Soil Mechanics <高等土力学> 3rd Edition by Braja M. Das.

[27]Advanced Unsaturated Soil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高等不饱和土力学与工程> by Charles W.W. Ng and Bruce Menzies.

[28]An introduction to soils and Foundations Engineering<土与地基工程概论> by John, Atkinson.

[29]Applied Soil Mechanics with ABAQUS Applications < ABAQUS在岩土力学中应用> by Sam Helwany.

[30]Limit Analysis in Soil Mechanics <土力学中的极限分析> by Chen, W.F. & Liu, X. L.

[31]Foundation Design: Principal and Practice <基础设计:法则与实践> 3rd Edition by Cunduto, D. P. 2015.

[32]Geotechnical modelling<岩土模型> 1st Edition by David Muir Wood, 2004.

[33]Disturbed soil properties and geotechnical design <扰动土特性与岩土工程设计> 2nd Edition by Andrew Schofield, 2017.

[34]Plasticity and Geomechanics <塑性与岩土力学> by R. O. DAVIS, 2005.

[35]Elastic Solution for Soil and Rock Mechanics <土与岩石力学的弹性解> by Poulos, H.G & Daivd, E.H. 1974.

[36]Evaluation of Soil Shear Strengths for Slope and Retaining Wall Stability Analyses with Emphasis on High Plasticity Clays <对高塑性黏土的边坡和挡土墙稳定性分析的剪切强度评价> by Stephen G. Wright, 2005.

[37]Introductory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n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岩土工程导论:环境视角> by Hsai-Yang Fang and John L. Daniels, 2006.

[38]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Soil Mechanics <岩土工程:土力学的法则和实践> by Murthy, V.N.S.

[39]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of Granular Materials <颗粒材料的数学和力学> by JAMES M. HILL, 2005.

[40]Soil Mechanics <土力学> by Lambe, T.W. & Whiteman, R.V.

[41]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岩土工程>, 2nd Edition by Renato Lancellotta.

[42]Unsaturated Soil Mechanics <不饱和土力学> by Lu, N. & William J. Likos.

[43]Fundamentals of Soil Behavior<土特性基础>, 3rd Edition by James K. Mitchell Kenichi Soga.

[44]Principle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岩土工程法则>, 5th by BRAJA M. DAS.

[45]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 <临界状态土力学> by Andrew Schofield and Peter Wroth.

[46]Soil Behavior and Critical State Soil Mechanics<土特性和临界状态土力学> by Wood, D.M.

[47]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s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by Robert W. Day.

[48]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s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by Muni Budhu, 2000

[49]Strength Analysis in Geomechanics <岩土力学的强度分析> by Serguey A. Elsoufiev.

[50]Introduction to Rock Mechanics<岩石力学导论> by Richard E. Goodman.

[51]Principles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基础工程原理> 6th Edition by Braja M. Das, 2007

[52]Practical Rock Engineering”<实用岩石力学> by Hoek & Brown

研究方向4:新型建筑材料与工程应用

[1]JACKSON,N.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M].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3

[2]阎培渝,姚燕.水泥基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3]李卓球,宋显辉.智能复合材料结构体系[M].武昌: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Young, J. F.; Bentur, A.; Mindess, Sidney.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M].HÄFTAD Engelska, 1997.

[5]胡曙光.先进水泥基复合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Zhang Haimei.Building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M].Woodhead Publishing,2011

[7](加)史才军, (美)莫诒隆编著,史才军,元强编译.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8]张云升,张文华,刘建忠.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9]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1st EditionPeter A. ClaisseButterworth-heinemann2015

[10]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and Civil EngineeringVIVEK PRATAP CHAUHANSCITUS ACADEMICS2016

[11]Materials for Civil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sMICHAEL S.MAMLOUKPEARSON2017

[12]蒋正武.水泥基自修复材料:理论与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

(2)推荐核心期刊书目

主要依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八版(2017年版)的期刊目录,遴选了土木类相关的期刊,作为研究投稿的参考期刊。

G3 科学、科学研究

1 科学学研究

2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3 科研管理

4 中国科技论坛

5 科技进步与对策

6 中国软科学

7 研究与发展管理

O3力学

1 力学学报

2 爆炸与冲击

3 固体力学学报

4 振动与冲击

5 计算力学学报

6 工程力学

7 振动工程学报

8 实验力学

9 应用力学学报

10 应用数学和力学

11 力学季刊

12 力学与实践

13 力学进展

P3地球物理学

1 地球物理学报

2 地震学报

3 地震地质

4 地震工程学报

5 地震

6中国地震

7 地震研究

8 震灾防御技术

9 水文

10 地球物理学进展

11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P5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表

1 岩石学报

2 矿床地址

3 地质学报

4 地学前缘

5 地质通报

6 中国地质

7 地球学报

8 地质论评

9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10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1 岩石矿物学杂志

12 沉积学报

13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4 地球化学

15 古地理学报

16 地球科学

17 高校地质学报

18 矿物学报

19 第四纪研究

20 现代地质

21 地质与勘探

22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3 矿物岩石

24 地质科技情报

25 地质科学

26 地层学杂志

27 西北地质

28 新疆地质

29 物探与化探

30 岩矿测试

3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32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P7海洋学

1 海洋学报

2 海洋地质与第四地质

3 海洋通报

4 热带海洋学报

5 应用海洋学学报

6 海洋科学进展

7 海洋与湖沼

8 海洋工程

9 海洋学研究

10 极地研究

11 海洋预报

12 海洋科学

13 海洋湖沼通报

TB3工程材料学

1 复合材料学报

2 无机材料学报

3 玻璃钢/复合材料

4 材料导报

5 功能材料

6 材料工程

7 宇航材料工艺

8 材料研究学报

9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TV水利工程

1 水利学报

2 水科学进展

3 水力发电学报

4 泥沙研究

5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6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7 水电能源科学

8 长江科学院学报

9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10 水利水电技术

11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12 人民长江

13 人民黄河

14 中国水利电科学学报

15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16 水力发电

TU建筑科学

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 建筑结构学报

3 岩土工程学报

4 岩土力学

5 土木工程学报

6 建筑材料学报

7 城市规划

8 城市规划学刊

9 建筑结构

10 工业建筑

11 世界地震工程

12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13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14 建筑钢结构进展

15 空间结构

16 混凝土

17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18 规划师

19 国际城市规划

20 工程地质学报

21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2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4 中国給水排水

25 中国园林

26 建筑科学

27 給水排水

28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9 建筑学报

30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1 结构工程师

32 新型建筑材料

33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U(除U2/U6)综合运输

1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3 交通信息与安全

4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2铁路运输

1 铁道学报

2 中国铁道科学

3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4 铁道工程学报

6 铁道建筑

8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0 都市快轨交通

11 隧道建设

12 铁道运输与经济

U4公路运输

1 中国公路学报

3 公路交通科技

4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 桥梁建设

6 现代隧道技术

7 公路

8 世界桥梁

10 中外公路

11 公路工程